标题

【健康科普】秋季养生正当时

【健康科普】

秋季养生正当时


健康科普.jpg


秋天,空气中的水分和热度渐渐下降,植物为了储存营养过冬,根系不再向外输送养分,以待明年生发。人体秋季也主收敛,毛孔开始收缩,气血趋向于里。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呢?

秋季的常见疾病

秋季感冒

秋季气候多变,天气经常忽冷忽热,且昼夜温差大,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。尤其是平素肺气亏虚,体表阳气不足,抗邪能力较差,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易感冒。

支气管炎

秋季,中医学认为肺与之相应,与外界直接相通,因此肺易受外邪直接通过皮毛或口鼻呼吸道的侵入,很容易引起咳嗽、气喘、咯痰等,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。

便   

燥是秋季的气候特征,燥邪又最易伤耗津液,津液亏损就会引起口唇燥裂、毛发干枯、皮肤干燥等症状,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,加上在经络上肺与大肠相连,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失常,都会引起排便的异常,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;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,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。

   

由于秋天气候多变,不仅影响人的情绪;更因燥邪伤阴,心本属火,阴血受伤,神明失养而不安,所以易产生烦躁、抑郁、焦虑等情绪,睡眠质量自然受到影响,从而导致失眠症状的出现。

脑血管疾病

秋季也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。当气温偏低,全身的毛细血管会收缩,或因血液黏稠、血流减慢,使心、脑负荷加重从而引起血压升高、脑部缺血缺氧及形成血栓,出现缺血性脑卒中。这与中医学所说的气候干燥,造成体内津液不足,不仅血行易于瘀滞,还会阴不制阳、阳亢中风等。

养生要求

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升阳降的变化,其原则是补充阴精,促进阳气的收敛下降。主要体现为:

养阴润燥

中医学认为,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下沉,以肃降为主。空气中蒸腾的水气减少,而变得干燥,肺、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,功能必受影响,因为肺外合皮毛,下连大肠,所以,秋季养生应注意护阴润燥,以养肺为先。

畅达情志

中医学认为悲或忧的情绪表现与肺最密切相关,而秋季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的气氛,加上肺与秋天相应,所以秋季易使人多愁善感,以致于神经衰弱、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诱发或加重。而情绪的悲愁又易引起气机不畅,郁结不舒,进而又会引起各种其他生理疾病。所以秋天要注意情绪的舒畅,以避免负面情绪的困扰。

所以,秋季饮食原则有:

注意补充水分

有意识地补充水分,但是光喝白开水,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。建议白天喝点淡盐水,晚上喝点蜂蜜水,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,又是秋季养生、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,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,真是一举三得。

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

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以防秋燥损伤人体的阴津。

少辛增酸

中医学认为,肺属金,肝属木,肺气盛于秋季,容易金克木,即肺气太盛可以抑制甚至损伤肝的功能,故在饮食上要少辛增酸,以增强肝脏的功能,抵御过盛肺气的抑制。

 

 


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

编辑:姜永生   校对:陆芃竹

呵护儿童,关爱女性.jpg